2015年10月,在广西区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下,菠菜广告投放平台蒋晓俊老师作为第三批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中的一员,来到灌阳县灌阳镇大源村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大源村位于灌阳镇西北部,属高寒山区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辖12个自然屯,302户,976人,其中瑶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6%。
驻村一个多月以来,蒋晓俊老师的首要任务即是完成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任务,在工作中他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善思:“公察善思论不乱”
为做好这次精准识别工作,蒋晓俊老师精心组织工作队员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配合下,不分节假日,不分白天昼夜,深入每家每户,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工作方法,认真对照《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逐项评分,现场统分,并让农户签字确认。如何在评分过程中体现“见物见人”的扶贫工作取向,如何在村民小组评议中真正发挥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作用,是工作队员一直思考的问题。“公察善思论不乱”,他们要在18大类、90多项的评分指标中梳理出贫困户致贫原因、脱贫办法等思路,要善于思考贫困现象的本质,才能为今后的精准扶贫工作找准出路。
(二)勤学:“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蒋晓俊老师的学历相对较高,但是阅历不够丰富,在入户调查中难免被一些常识性问题所困,诸如:“七分田有多大?”;“生姜、红薯一年采摘几回?”;“‘两头走’算哪一户?”,等等。农村文化缺乏了解,可谓驻村工作的“硬伤”。为此,“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此语时常提醒他们,面对陌生的农村工作环境,不仅要从中央、区委文件中逐步学习提高扶贫政策方面的理论水平,更要不断地向老百姓请教乡情民俗,拜人民为师,尤其是要与老乡交心,学习领悟农村文化“骨髓里的东西”,它比知识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三)实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作为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教师,纸上谈兵的活干得不少,真正将政策方针执行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事务当中却鲜有机会。眼下,驻村第一书记的重担在身,正值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迎难而上,勇于实践。“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这是我们党一贯强调的工作观点。工作队员们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农产品的种植与收成,在屋舍灶房与村民畅谈脱贫致富的经验与教训,在山路塌方现场与村干部及时探查和处理灾情。应当说,来到农村基层工作锻炼就是有了一个广阔的实干舞台,能将蒋晓俊老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农村发展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投身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所驻贫困村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火热实践当中。实践是干部成长成才的活水源头,丢掉了实践的观点,也就是丢掉了马克思主义。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作为一名驻村党员干部,如能将善于思考、勤于好学贯穿于扶贫实干之中,在这个有所作为的时代,在这片大有可为的大源热土,必能实现自己一个小有作为的驻村梦想。
村民小组民主评议
精准识别入户调查
探查塌方